沧源:财政奖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
来源:沧源佤族自治县财政局 作者:陈东美 时间:2025-04-23 点击率:【 打印 】【 关闭 】 |
|
近年来,县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创新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聚焦民生需求,夯实振兴基础。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出发点,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级民生项目。2023年以来,全县共批复实施项目14个,投入财政资金1037万元,惠及8个乡镇13个行政村。项目实施以来,新建民族广场2500平方米、村民议事室130平方米,改造提升篮球场500平方米,硬化村组道路10925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36盏,铺设污水管网5288米,新建卫生厕所2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畅通村组“毛细血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是坚持民主议事,激发内生动力。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贯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原则,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民主议事机制,让村民全程参与项目决策、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项目选址到建设方案,从资金使用到后续管护,每个环节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真正实现“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不仅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更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截至目前,项目已惠及2555户10392名群众,村民满意度达98%以上。 三是强化全程监管,提升资金效益。县财政局建立“全周期”监管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在项目申报阶段,严格审核立项可行性,科学编制工程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财政专管员+村民监督员”双监督机制,严把工程质量关、进度关;在项目验收阶段,实行县乡村三级联验制度,确保项目发挥应有效益。同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将资金使用效益与后续奖补政策挂钩,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精细化管理,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县财政局将继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机制,扩大政策受益面,让更多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财政力量。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