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角民族乡紧扣全省“一带四区”党建新版图,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莲花塘村坝区资源优势,坚持“大抓农产业、突破加工业、主攻旅游业”的思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精深加工为载体、旅游服务为重点,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民族文化为魂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参与整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为全县党建引领勐董河流域经济示范带建设“添砖加瓦”。
以标准化巩固支柱产业。把烤烟作为提高群众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核心产业,持续稳固2000亩以上烤烟种植面积。用好“河南中烟黄金叶品牌专属烟区”这块招牌,立足烟叶品牌建设,实现区域优势、质量优势、特色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确保烤烟作为群众增收最快、税收贡献最稳、发展势头最好的“龙头”产业地位。
以组织化布局传统产业。以区域构建产业布局,由党组织统筹实施烟后水稻种植,依托勐角村粮食加工厂的硬件载体,探索“支部+支部”“合作社+合作社”的“双+”合作模式,由莲花塘村合作社统筹负责辖区内水稻育苗、种植、管理的“前段”环节,勐角村合作社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的“后段”环节,通过各环节无缝衔接形成产业发展全闭环。
以合作化做优特色产业。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联动合作发展模式,以莲花公社莲花风情主题园为基地种植多品种荷花,带动莲藕精深加工。企业负责规划选种、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种植管理、生产加工,构建产、展、销产业链,打造“莲花公社”形象品牌,不断拉升壮大集体经济。
以市场化开发服务产业。培育壮大联农带农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培育双管齐下,在现有市场主体资源基础上,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小院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引导群众在旅游区域及外围开设民族特色农庄、特色小店、特色民宿等联合参与发展,丰富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载体的旅游配套业态,提升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推动产业业态梯度转移。
以本土化培育文化产业。以民族团结示范园为阵地载体,植入活态民族文化业态,探索“党组织+企业+合作社+文艺队伍”模式,挖掘傣、彝、拉祜、佤4个民族文化文艺特点,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编排,按景区运营企业设置开展表演。同时以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拉祜族葫芦节、佤族新米节民族节日体验互动为“引爆点”,把民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形成展示民族乡民族团结品牌的“舞台窗口”。
以多样化吸纳就近就业。积极推动景区运营企业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规范用工方式,以“员工+散工”建立农村劳动力利益联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切实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运营企业按照运营区域业态规划设置用工岗位,以“固定+临时”用工需要,合理设置可提供农户参与的售票、保洁、保安、绿化管护、农业种植员等岗位。固定岗位由运营企业吸纳到企业就业,以“员工”管理,临时岗位按照企业运营需求,由合作社统筹协调组织管理,以“散工”参与运营相关事项。同时,支持辖区内现有就业帮扶车间发展,丰富扩充帮扶车间产业业态,扩大用工需求,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
以资源化共享收入效益。依托世界佤乡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建设,把政府平台公司、村集体、运营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采取“企企联建、村企联合、产业连片、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构建由相关利益群体参与的股份制合作机制。政府投资平台公司、运营企业和村集体作为股东入股,政府平台公司以投资规模入股,运营企业通过注入运营资本金入股,村集体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入股,实施“相互持股”的合作形式,实现投资建设有“回报”,承包管理有“酬金”、参股经营有“红利”、土地流转有“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