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自治县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唱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主旋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和“三边”要求,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升华。
凝心铸魂共聚政治忠诚。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感恩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十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胞波亭里感党恩”“火塘边上感党恩”“榕树底下感党恩”系列活动,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和感恩教育。新建感恩碑和感恩广场,创作感恩歌曲《阿佤人民幸福歌》,设立“8·19”回信日,建立10位老支书终身宣讲重要回信制度,用活班老、班洪红色教育基地、岩帅革命老区等优质红色资源,以生动的历史案例、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沧源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文化熏陶共育精神家园。深入挖掘用好佤族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公布保护名录,认定非遗项目145项,非遗项目传承人203名,73项非遗登上舞台、进入景区、参与节庆、融入生活。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三项计划”,打造“佤山少年合唱团”“国门管乐团”“佤山少年足球队”等文体品牌,以文化促“三交”。佤族歌舞集《族印司岗里》获评第九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佤族传统器乐《谷魂归来》、曲艺作品《美丽翁丁》、音乐作品《遮然》等24个文艺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
聚焦发展共建美丽家园。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倾心培育糖、茶、牛、烟、蜜等十个“亿元”产业,加强与“大院大校大企”合作,打造佤山黑玫瑰、佤山黑蜂蜜等农特品牌,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基地37个,20个扶贫车间持续壮大,23个沿边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5万元,4个村超过百万元。以全域旅游引领域乡融合发展,培育绿美示范点82个,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3个。2个边境行政村被评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44个边境自然村被评为省级、市级绿美村庄,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群众增收跑出“加速度”,彻底实现了从茅草房、杈杈房到美丽家园、幸福家园的完美蝶变。
示范引领共促民族团结。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挖掘讲好“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傣族让坝、佤族让山”“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公约”等民族团结实践故事,增进各族群众文化和情感交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实施全面“石榴红”“十百千万示范引领”“红旗飘飘”工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街区、主题公园和主题广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视觉全覆盖,13个沿边村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班洪抗英遗址园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班洪乡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六个一批”示范典型。
综合治理共创平安边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五位一体强打击、五级网格化矛盾”,持续深化组织体系网与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确保边境稳定、边防安宁。完成“五进”宗教活动建设63所,建立健全外籍僧人“一人一档”管理机制,积极排查、注重解决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治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