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动态 >> 正文

沧源:班洪边境派出所践行枫桥经验 绽放最美“枫警”


来源:沧源融媒    作者:云南政法    时间:2023-12-07 22:00  点击:[]

近年来,沧源自治县公安局班洪边境派出所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枫桥经验紧密结合,打造警民良好互动的平安共同体,推动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三个突破”,辖区社会治安持续向好,打造了一幅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的生动画卷。

聚焦思想不抛锚

以提升群众认同感为目标,塑造红色警务新格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精神引领铸魂。充分利用驻地“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毛泽东思想宣讲站”等资源,总结提炼“传承、厚民、崇法、笃行”八字所训,创立“百里边关第一哨、千里边关党旗红”联创联建品牌,加强民警光荣历史的传承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强化全体民辅警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警地共建提质。以所长任班洪乡副乡长,6名社区民警兼任村副支书,让社区警务与社区党务、政务和服务全方位融合,通过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边防联固“五联”重点任务,在组织建设、边境管控、维护治安稳定、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警地党建联动工作新格局。

聚焦矛盾不上交

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引擎,塑造和谐警务新格局。针对当前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早发现、全干预、勤调处的措施,借助各方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治理。

情系百姓解民忧。结合辖区群众及社会关注度高的矛盾纠纷、治安隐患,推行“线上社区警务”机制,每周收集各村组治安动态,及时掌握群众求助情况和社情民情。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全覆盖式走访排查,及时获取潜在性、苗头性的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做到抓小抓早、源头防范。

创新调解新机制。在建立政法牵头、公安主抓、司法指导、多元参与的“警民联调”体系基础上,以适应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警务室打造由民警、律师、司法工作者等组成的爱民调解室,服务辖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当地。

聚焦平安不出事

以提升群众安全感为驱动,塑造平安警务新格局。抓住打击违法犯罪主业、维护秩序主责、社会治理主体三个维度发力,推动打防管控精准化、靶向化,实现了社会治安有力驾驭、社会治理多方参与、公共秩序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

社区警务堤坝进一步牢固。聚焦“三支队伍”建设(即:专职辅警、护边员、联防队员),成立社区警务室6个,配备10名社区民警、14名专职辅警,全部实行实体化运作。充分利用好“三支队伍”与社区民警开展治安同巡、信息同采、矛盾同调、隐患同查、人员同管、防范同宣“六同联动”,坚持将社区警务队伍建强建大,提升了警务工作效能。

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立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推进“两队一室”警务机制建设,压实社区民辅警在社区治理中的牵头和引领作用。按照“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要求,把辖区人、地、事、物的管控工作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持续推行“一村一警N辅警”社区警务模式,常态化开展“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区域巡防、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聚焦服务不缺位

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牵引,塑造为民警务新格局。秉承“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形成了“困难有人帮、遇事有人管、服务质量高”的良好格局。

警力下沉知民情。充分发挥1个抵边警务室和6个社区警务室的优势功能,实体化运行“一村一警N辅警”驻村警务模式,履行好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服务民生等职责,将警务室打造成为“感知百姓需求第一站、宣传教育第一站、服务百姓民生第一站”,辖区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创新服务惠民生。建立“微警务群”,开展线上群众业务咨询和代办业务,同时为特殊群体开展登门服务,做到服务质量零投诉、业务办理零差错。紧贴群众实际需求,创新推出“移动理发店”进村寨、民警“移动厨房”和“警务佤语”等系列为民服务新举措,用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相关事迹受到《人民公安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