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班老乡 >> 涉农补贴 >> 信息列表 >> 正文

班老乡“小辣椒”串起富民兴边“大产业”


来源:班老乡人民政府    作者:罗羚友    时间:2025-03-12 16:28  点击:[]

眼下,正值辣椒采收季,红绿相间的辣椒挂满枝头,椒农们正熟练地采摘、装袋、称重、装车、运输……一幅丰收图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班搞村的绿水青山间铺展开来。

近年来,班搞村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把辣椒作为农业重点产业来抓,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全要素强化保障,努力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一体的辣椒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小辣椒”带动“大产业”的致富之路。

坚持党建领航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我们村集体、农户都与企业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村党支部组建了‘土专家’‘田秀才’党员志愿服务队,全程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田间科学管理,全村共种植辣椒500余亩,亩产能达3000多斤,预计亩产值达1.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谈起辣椒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的收入,班搞村党总支书记王强如数家珍。

发展辣椒产业有效改变了以前村集体收入单一的问题,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双增长”。近年来,班搞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有效凝聚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和力量,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主心骨”,也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对标“党建工作+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村党支部紧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积极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捆绑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实现“三增三赢”的局面。

聚焦比较优势 打造助农增收新模式

“今年我家种了2.7亩朝天椒,摘了6000多斤,卖了3万元,效益好得很。”班搞村勐弄自然村村民王卫东高兴地说。

在班搞村,像王卫东这样发展辣椒产业的群众还有很多。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我们将土地统一流转给公司,通过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式发展产业,既获得了收益,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还学得了技术。”班搞村党员肖中华欣喜地说道。

近年来,班老乡聚焦资源禀赋、坚持因村施策,着力构建“1+3+N”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小、精、全”特色产业链条,努力让热区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乡村产业遍地开花、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的良好态势。经过实践探索,“五金”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土地的租金、参与务工得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政策奖补得奖金)已成为特色产业利益联结“双捆绑”的“万能公式”。

强化科技支撑 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

“我们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进辣椒产业提质增效和‘种加销’全产业链建设,持续拓宽增值增效空间;这一季预计可实现综合产值300余万元。”沧源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旭光说。

乡党委、政府通过依托公司技术力量,为合作社椒农开展产业发展全流程技术服务,保证辣椒高产、优质、高效;先后培训群众670人,让更多“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有了稳定增收的“硬功夫”。

同时,充分发挥好科技特派团“助推器”作用,利用良种、良技、良法推动辣椒生产加工推陈出新,通过抱团发展、开放创新,积极培育壮大辣椒产业,形成发展新格局,火红的辣椒为椒农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找准工作抓手 提升村寨发展凝聚力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全面升级”,实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聚人气、添财气,让村组有钱办事、群众幸福感提升、家门口务工变现、“一老一小”关爱等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勐弄辣椒产业基地带动了周边村寨100多名群众稳定务工,打造出边寨‘家门口的共富基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增技’,213户农户户均实现增收4000多元,真正让辣椒产业的‘红利’,成为助推群众增收的动力。”班老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罗寒旭介绍说。

班老乡结合实际,依托一片片“家门口的产业基地”,实现更多“家门口就业梦”。带着孩子在地里忙着采摘的杨美花说:“在这里打工,既能赚钱还可以照看孩子,看着他一天天长大,真的很幸福。”

提起种辣椒给村民生活带来的红火变化,勐弄辣椒产业基地的负责人高峰说:“依靠种辣椒,村民吃上了‘产业饭’,不仅种植户受益,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实现稳定就业。现在好多人家盖起了独栋小院,开上了小轿车。”

班老乡的“辣椒小产业”已“蜕变”成“小辣椒产业”,丰富了村寨的“菜园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火红小辣椒,点亮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