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舞
木鼓舞,佤族称之为“稿克罗(mgraog grōg)”,源于佤族“拉木鼓”祭祀活动。木鼓祭祀活动一年一次,每年佤历正月初举行,历时15天,以村寨为单位。届时,全寨村民身着节日盛装都上山拉木鼓树,在手持红毛树叶的魔巴(巫师)领唱指挥下,男男女女数百人,分别拉住拴着木鼓的四根藤索,边拉边唱边吼边跺脚舞动,声势浩大,威武壮观。在拉木鼓的实践中逐渐产生了木鼓舞,木鼓舞是随鼓而生的艺术。在独特的打击乐和原始古朴的拉木鼓祭祀活动中派生了位木鼓舞、铓锣舞、镖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系列舞蹈。祭木鼓、跳木鼓舞就是祈求人丁兴旺,驱病消灾。
木鼓舞的表现形式有:联袂踏歌、围圈、对称,边歌边摊、程式化等特点。动律结构有: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动作有:一步一跺、一步一踢、三步一跺、三步一踢、单跺步、双跺步、连跺步、并跺步、双膝弹动等元素。音乐韵律具有佤民族的个性特征。
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最具凝聚力,最原始古朴、粗犷豪放、震撼人心、激情飞扬的舞蹈,是佤族史前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艺术的源泉;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佤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