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沧源县司法局:多举措做实人民调解工作


来源:沧源佤族自治县司法局    作者:马维锦 李红芳    时间:2024-05-24 18:01  点击:[]

近年来,临沧市沧源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着力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呼应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调解新需求,以人民调解为底座基础,持续打好多元调解“组合拳”,不断探索建立多层次、宽领域覆盖的“枫桥”式调解新模式,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纠纷源头延伸,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添力。

健全组织体系

始终将“枫桥经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宝”,坚持贯彻调解优先的工作思路,将人民调解作为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横到边、纵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规范调解程序,强化依法调解的意识。规范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做好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强调委会成员。

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建强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其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纠纷排查、纠纷登记、信息反馈等制度,为调委会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目前,全县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20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2个,共有人民调解员1286人。设立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1个,特邀调解员13人,形成以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为基础,广大基层以人民调解员和信息员为触角,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规范化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体系。

建强调解队伍

结合人民调解员自身工作实际,整合县司法局、各乡(镇)、各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9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及全县法律顾问律师资源,不定期、分批次举办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向人民调解员讲授调解知识、调解技巧和法律知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临沧实践的沧源样板。

同时,加大调解报刊的征订量,确保调解员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调解工作业务能力。近三年来,全县培训人民调解员4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人民调解能手,沧源县司法局荣获“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6名调解员被命名为云南省“调解能手”。

创新调解模式

紧扣民族、边疆两大特点,聚焦社会治理化解难题,创新运用“+调解”“调解+”模式,积极探索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充分发挥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及早发现纠纷苗头,做到关口前移,预防在前,“源头化解”防风险,调解纠纷暖人心。

通过打造人民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个人工作室品牌,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向群众提供更高效、便捷、专业的调解服务,以点带面释放品牌效应,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目前,全县成立2个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共调解矛盾纠纷25件。

“双语调解”解民忧,暖心化解保平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优势,提倡“用群众语言,为群众调解”,在服务窗口、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团队配备既懂汉语又懂一门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法律服务工作者”,确保纠纷当事人听得懂、好办事、快办事,力促双方早日和解。

做实调解特色

针对沧源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充分发挥寨老调解能打消矛盾双方对人民调解员存在“不公正”的疑虑作用,确保调解工作的成功率,结合司法所、乡镇站所(村两委)、民间组织(乡贤寨老)的职能,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公序良俗和传统文化的作用,“三结合三发挥”打造多元参与的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机制,建立赛弄村“聂唠喽勐”调解室,依托村规民约,借助“寨老”的力量,调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做实沧源调解特色,以“寨老助力”化纠纷,温情调解万家和。

“调解+普法”齐发力,依法调解促和谐。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加强调解典型案例宣传,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用以案释法的方式,对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宣讲,降低了当事人因同类问题再次发生违法侵权的概率。注重思想预防,根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内核,借助氏族血缘纽带联结群众,以法律“六进+N”和“普法强基法治走边关佤山行活动”为抓手,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泼水节、“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新米节、“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促进群众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形成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近三年来,在调解案件中普法1800余场(次),宣传受众39万余人次,真正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