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沧源自治县司法局: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


来源:沧源佤族自治县司法局    作者:马维锦 鲍永明    时间:2024-08-27 08:38  点击:[]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司法局深入推进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优势,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固基础,提质增效聚合力。激活基层调解组织活力,完善调解组织体系、使调解队伍庞大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培训“强”调解结合人民调解员自身工作实际,整合县司法局、乡(镇)、基层司法所、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及全县法律顾问律师资源,分批次举办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近三年来,全县培训人民调解员3550余人次。二是规范“化”调解始终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宝”,将人民调解作为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横到边、纵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规范调解程序,强化依法调解意识。三是普法“促”调解。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针对一个时期内本地存在较为突出的风险隐患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排查,及时管控风险隐患。以普法提升矛盾纠纷的调解率,以调解深化普法的实际效果,不断实现“普调”双赢。近三年以来,全县人民调解员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案件6107件,调处6065件,调处成功6011件,调解成功率99.1%,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4件6人次。

——求创新,探索调解模式紧扣民族、边疆两大特点,聚焦社会治理化解难题,积极探索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一是强优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早发现纠纷苗头,做到关口前移,预防在前,“源头化解”防风险,调解纠纷暖人心。二是打品牌。打造人民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盯领域。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加大对常见性、一般性矛盾纠纷的化解,第一时间消除在初始和萌芽状态。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大对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行业领域纠纷的调处化解力度,把纠纷化解在本系统、本领域。四是提能力。司法所和乡(镇)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化解疑难复杂纠纷、指导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及时介入,全力化解疑难复杂纠纷和跨村(社区)矛盾纠纷,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工作例会,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判形势。

——挖潜力,做实特色调解针对沧源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一是做实沧源调解特色利用村两委、乡贤人士的优势,以“三结合三发挥”打造多元参与的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机制,建立赛弄村“聂唠喽勐”调解室,依托村规民约,借助“寨老”的力量,调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做实沧源调解特色,以“寨老助力”化纠纷,温情调解万家和。建成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案件4件,调处4件,调处成功4件,调解成功率100%。二是以法律“六进+N”为抓手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促进群众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形成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近三年来,在调解案件中普法6107余场(次),受教人数7万余人次,真正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的良好氛围。三是“双语调解”解民忧。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优势,提倡“用群众语言,为群众调解”,在服务窗口、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团队配备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法律服务工作者”,确保每一件纠纷当事人都听得懂、快办事、好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