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具有瞬时性、伤亡大、毁灭性强的特点,强烈地震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故为了把地震造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高广大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避震知识,在地震来临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勐来乡人民政府作出如下减轻震害风险的安全知识提示:
一、震前如何准备
1.熟悉周边环境。了解附近应急避难场所及逃生路线,经常参与应急逃生演练活动,地震发生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
2.科学摆放物品。检查家里的悬挂物是否牢固,采取加固措施,物品要科学摆放“重在下,轻在上”。
3.规划逃生路线。确认识别应急逃生通道,清理杂物保持逃生通道畅通。
4.家中常备地震应急包。了解应急包的基本功能,熟悉应急包内物品和摆放位置,如水和食物、急救用品、求救物品。
二、避震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
提高我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时刻牢记地震六大原则:
1.因地制宜,正确选择。根据自身环境及自身情况确定避震方法,合理利用地震预警信息及大震预警时间。
2.行动果断,切记犹豫。避震能否成功救灾千钧一发之际,绝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3.伏而待定,定而急出。地震发生时就近躲避、伏地、遮挡、手抓牢,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但也不能拘泥于此,更重要的依然是因地制宜,正确选择。
4.听从指挥,不可擅动。在人员较多的地点要听从指挥,有序躲避,有序撤离。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的不幸。
5.小开间,近水源。选择室内避震时,尽量选择小开间,有水源的房间进行躲避。
6.跑楼梯,忌电梯,莫跳楼。逃生时,应该选择正确的逃生通道,从楼梯迅速下楼。
三、不同场景中如何有效采取避震方法
(一)室内避震:室内避震时,迅速关闭电源和煤气,防止爆炸和燃烧;打开大门,防止门柱扭曲变形;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内墙墙根、墙角、办公桌下或坚固的家具旁、小开间空间,要远离悬挂物、远离窗户和阳台,禁止跳楼和乘坐电梯。
(二)户外避震:一要当心高空坠物。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高耸或悬挂物等,可能掉下伤人,应立即将身边的包或柔软物品顶在头上或双手护头,迅速跑开。二要跑向开阔地。要镇静不要乱跑乱挤,避开人流,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双手抱头蹲下或趴下。
(三)公共场所避震:公共场所避震时,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避开高大不稳及其他悬挂物,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的撤离。
(四)学校避震:发生地震时,在校园里就地选择安全处躲避,如课桌下、讲台旁等,不可乱跑、不可靠近窗户、不可跳楼,地震后学生在老师指挥下,用书包保护头部有序撤离,到草丛或宽阔场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地震过后及时清点人数。
(五)车辆避震:一是在公交车上司机要选择安全地点及时停车,乘客要抓紧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二是当驾车行驶时突然感觉到有地震,应将车子靠路边停下,迅速找到相对安全的开阔地躲避风险,等地震过后在上路行驶。三是在高架桥或其他桥梁、隧道驾车行驶时,应尽快驶离桥梁或隧道,将车辆停在安全地带后,至空旷处躲避。
(六)野外避震:一是要躲避危险。注意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如遇山崩时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上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二是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袭击。
四、自救互救
(一)自救:震后被埋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设法将双手从压塌物中抽出,清除口鼻附件的灰土,移开身边的较大杂物。如果闻到煤气、毒气时,用试衣服等捂住口、鼻,不要使用明火,以防引爆易燃气体,避开不结实的倒塌物,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在无法仔细脱险时,保存体力,用哨子进行求救,不要盲目大声呼救,或者用砖、铁管等物有规律地敲打墙壁、管道,来向外界传递求救信息。
(二)互救:
1.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
2.救人方法:一是要注意收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和敲击器物的声音。二是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位置,标记位置并寻求专业救援人员帮助。三是要注意不可用力气刨挖,以免伤人。四是对于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首先输送食物和饮料,注意保护好幸存者的眼睛。
五、科学防震
科学避震可以将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强房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机关、学校、社区等应定期检查所属房屋状况,了解房屋抗震设防情况,有条件的应对房屋进行修葺、加固。科学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范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指引标志。
避震防震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防震避震就成为每个人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常识。
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人民政府 宣
2025年4月30日